声明:本文为《现代兵器》杂志供《新浪军事》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江雨
俄罗斯苏霍伊航空生产联合体在2006年9月宣布,苏一34战斗轰炸机的飞行验证和系统试验工作已经进入到最后的收尾阶段。俄罗斯空军计划将在2006年底之前装备2架预生产型苏一34,从2007年开始由新西伯利亚契卡罗夫航空生产联合体进行该机的批量生产。预计苏一34的生产系统在俄罗斯空军采购经费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每年将交付6至10架。俄罗斯空军过去已经几次宣布过苏一34服役的预定日期,如果其真正能够接收正式服役的该机生产型,那么也就意味着俄罗斯航空工业和空军所进行的这个长期装备发展项目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对于目前仍然以苏一24作为主要战术攻击力量的俄罗斯空军来说,苏一34的交付毫无疑问将是对装备日趋落后的俄罗斯空军的一个促进,同时也是俄罗斯空军重新开始加强其战术攻击作战力量的代表。
苏联战斗轰炸机发展倪端
苏联空军从建立开始就是一支偏重于直接支援地面部队的战术打击力量,虽然远程轰炸机的发展和大纵深作战理论的提出,使其在装备体系中建立起了执行战略轰炸的远程航空兵,但是总体上重视的仍然是战术航空兵的运用和直接空地支援。冷战期间,苏联与北约进行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事集结和对峙,而空军在战争中将直接支援陆军机械化兵团的大纵深突击作战。战术上的要求使苏联空军航空兵部队非常重视对地攻击作战。然而,苏联航空技术水平和基础生产能力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各飞机设计局在技术上很难发展出美国式的多用途战斗机。因此,苏联空军被迫接受单一用途的战机以进行多机种配合作战,而其庞大的装备规模也足以保证装备不同用途的战机以完成专门的任务。虽然装备专用战机需要很大的数量才可以达到要求的总体战斗力,但是这个问题对于冷战期间全力备战的苏联军队来说,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苏联空军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实现了战术飞机的全面喷气化,并且建立起一支以米格一21为主力的制空战斗机队伍,在对地攻击机型的发展中则依靠苏一7来执行近距离支援和前线攻击机的任务,对敌方纵深地面目标的攻击任务交由轻型轰炸机来完成。苏联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早期利用伊尔一28轻轰炸机建立起纵深攻击力量,而雅克一28 超音速轰炸机的服役又使苏联轻型轰炸机在飞行性能上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因为其前线航空兵对战斗机装备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苏军战斗机在航程上无法满足对轰炸机进行全程护航的要求。这一缺陷使苏联轻型轰炸机在攻击北约纵深战术目标时缺乏战斗机的掩护,主要依靠飞机本身的飞行性能进行突防作战。
苏军一直奉行先发制人的主动攻击作战思想,在其军事思想由大规模核战争向常规作战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战术航空兵开始取代中短程战术地地导弹成为突击对手重要地面目标的主力。北约战斗机的发展和防空火力的加强,使其防空系统更加完善。缺乏掩护的苏联轰炸机部队面对北约越来越强的防空火力,依靠飞行性能成功进行突防的难度越来越高。而由大规模核战争向以核武器为后盾的常规战争的战略改变,也使苏联攻击机部队再难继续利用核爆炸所形成有利条件进行突破。苏联空军在这一情况下,其对地攻击机所存在的问题越发明显,那就是飞行性能好而突防力强的苏一7缺乏足够的航程和载弹量,而雅克一28超音速轰炸机虽然航程和载弹量指标比较好,但是在面对北约现代化防空系统拦截时的生存能力却有限。苏联空军同时也看到美国F一105和F一111战斗轰炸机在越南战场上成功使用的效果,开始考虑将轰炸机的航程和载荷能力与战斗机的飞行性能相结合,发展具有可靠突防能力和较强综合作战能力的战斗轰炸机。由此,便揭开了苏联多用途战斗轰炸机的发展序幕。
苏联空军对于战斗轰炸机的需求成为刺激各飞机设计局的动力——雅克设计局集中力量开发性能更好的雅克一28超音速轰炸机的改进型,而苏霍伊设计局则在变后掠机翼设计与战斗轰炸机战术指标需求的结合上投入了巨大力量。苏霍伊设计局几乎同时开发在苏一7的基础上换装变后掠机翼的苏一17和全新发展的苏一24战斗轰炸机。苏一17作为一种较好平衡了飞行性能和载荷与航程关系的新机型,与米格设计局开发的米格一27一起成为苏联空军战术对地攻击力量的主力。苏一17和米格一27作为战斗攻击机无疑是合格的,而且苏联空军依靠这两种机型已经建立起能够有效的执行近距支援和战场遮断任务的空中打击力量。但是无论苏一17还是米格一27,其研制基础仍然建立在为苏联空军发展的战斗机之上(米格一27为米格一23战斗机的改进型),在载弹量和作战半径上仍然无法与美国F一111战斗轰炸机相比较。
苏军随着地面部队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冲击速度的增加,尤其是西方国家部署在战线后方纵深范围战术目标的增加,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对北约纵深地带进行高强度全天候打击的高性能战机。同时,也因为冷战中美苏之间所形成的“你有我有”的军备竞赛影响,苏联空军也需要获得一种能够与F一1 11相媲美的同类型战斗轰炸机。苏一17和米格一27无论怎么改进,也无法在综合作战性能上满足这些要求,而图一16和图一22这类轰炸机的飞行性能和突防能力又比较有限。为此,苏霍伊设计局在1964年着手开发苏一24战斗轰炸机,作为专用执行纵深战术打击任务的主力机型。
苏一24战斗轰炸机刚刚出现时曾经带给西方国家很大的压力,与同样采用变后掠翼设计的苏一17、米格一23相比,其最大优势在于拥有更大的航程、载弹量和更加完善的电子设备以提供更好的突防与更有效的全天候作战能力,而且没有将对空自卫作战能力作为设计重点。
苏一24作为一种重视对地攻击的战斗轰炸机,在战术使用上强化了低空高速突防作战的能力,并且也是苏联空军第一个采用并列双座布局的战机型号。防空系统的整体效能随着雷达和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技术发展而不断提高,面对着战场威胁程度和战术条件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的对地攻击机开始将突防方式由高空高速向低空高速转变。低空高速突防作战时准确识别和打击目标则需要为飞行员提供更好的观察和工作条件,F一111和苏一24这些型号采用并列双座的方式,就是为了提高飞行员的观察条件和长时间低空飞行的安全性,非常有利于在低空高速飞行地面背景快速变化时搜索和发现目标。两名飞行员还可以在低空长时间飞行时交替驾驶,降低疲劳程度。不过,并列双座
超音速飞机的机身截面比串列双座有明显增加,必然会增加气动阻力,对飞机的动力系统带来很大的压苏联空军装备的整体性能和技术指标提高了一代。苏联空军在开始装备新的战斗机的同时,也希望获得新的战斗轰炸机,并且对于新型号战斗轰炸机的各方面性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苏联空军要求新型战斗轰炸机能够在昼夜及复杂气象条件下,对于具备严密防空掩护的重要地(海)面目标进行攻击,机载电子设备能够保证长时间在低空利用地形跟随高速突防的需要,并拥有远距离搜索目标和进行精确打击的能力。
当时,苏联航空工业将大部分力量投入到第三代战斗机的技术开发之中,没有实力再去发展一种专用的战斗轰炸机,而利用已经完成的机型进行改进就成为了比较经济和可靠的方法。苏霍伊设计局在满足苏联空军新型战斗轰炸机的需求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因为只有苏一27战斗机才拥有足够的机体空间和外挂条件改进为战斗轰炸机,米格设计局开发的米格一29战斗机则存在航程短和有效载荷小的先天不足。苏霍伊设计局在新型战斗轰炸机的设计上并没有走西方国家多用途战斗机的道路,虽然已在苏一27的基础上开发了苏一30战斗机,但是该机在初期只是一种纯粹的双座防空拦截机,在技术设计和性能指标确定上并没有加强对地攻击能力。苏霍伊设计局开始以苏一27机体设计作为基础,结合苏联空军对战斗轰炸机所提出的技术要求开发一种新的机型,而且研制工作很早就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是,良好的技术基础和适合的条件却没有能够承受住解体后的巨大经济压力,苏霍伊新型战斗轰炸机的发展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困难又充满变数的道路。
苏一27IB 以苏一27UB为基础的初步改进型苏一27IB在1990年完成首飞,经过基本试飞调试工作后的生产型原型机在1994年更名为苏一34。苏一27IB/34作为苏联空军装备发展的一个重点型号,在苏联解体后却在技术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饱受磨难,原计划中在1995年就应该批量装备服役的这种先进战斗轰炸机,在几次宣布投产服役日期后又几次因为经济和技术问题而被暂时搁置。
苏一27IB编号中的“IB”是俄文“战斗轰炸机”的缩写。如果不是因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航空序号编制上被放开,那么苏一27IB有可能会成为正式的装备名称,至少也不会出现目前这样令人眼化缭乱的“苏一27IB、苏一32FN、苏一32FM、苏一34”等多个型号名称。
苏一27IB与苏一27UB的主翼、尾翼和后段机身完全相同,而前机身则由苏一27UB的串列双座改变为并列双座。并列双座的驾驶舱布局使苏一27IB形成了一个体积庞大的圆形前机身,为了改善前机身体积和重量增加对飞机所造成的影响,苏一27IB将机翼边条一直向前延伸到机头空速管附近,而且还在边条位置上还设置了与苏一27M类似的全动式鸭翼。苏霍伊设计局对于首架苏一27IB技术验证机所进行的试验,证明了其前机身改进在技术和基本结构设计上是成功的。苏一27IB这个编号在项目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时间并不长,该机在第二架全新制造的原型机首飞之后不久就将编号变更为苏一34。
苏一27IB的出现给予西方军事观察家以很大的冲击。因为该机在总体设计上所体现出的技术特点,西方一度判断苏一27IB可能会承担教练任务;而根本不具备上舰能力的苏一27IB在“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上的一次模拟着舰飞行,又使西方军事情报单位很认真地去讨论该机成为俄罗斯海军舰载机的可能。
苏一34虽然变更编号给人一种在技术上有很大改进的印象,但是现在的苏一34只是随着机载设备的发展和结构设计的完善而对原设计进行相应变化,其整体设计条件和技术应用仍然以苏一271B为基础。因此,剥离那些不切实际的广告宣传之后,其实苏一34在各方面与苏一27IB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造成苏一34在苏一27IB首飞15年之后才达到基本设计定型状态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所遇到的经济困难对航空技术发展所造成的冲击。作为苏联空军用以接替苏一24的新一代战斗轰炸机,苏一34同样没有在对空作战能力上做过多的考虑,而尽量利用苏一27的机体来加强载荷和航程成为其设计的重点。更加有利于低空长时间突防和对地观察的并列双座成为了苏一34的典型特征,宽阔的前机身也为其带来了一个形象的绰号——“鸭嘴兽”。
需要明确一点是,作为一种类似美国F一111的专用对地攻击机,苏一27IB/34无论是在技术条件上还是在使用思想上都与苏一30MK和F一15E大相径庭。苏一34战斗轰炸机虽然保持了苏一27大部分设计特点,外挂武器中确实也包括R一27、R一73、R一77这些空空导弹,但是正如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用F—111去执行对空作战任务一样,使用苏一34与对方战斗机交战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苏一27IB/34所配备的空空导弹,基本上是一种迫不得已情况下的自卫措施。
正是因为苏一34庞大的前机身所带来的充足空间,使两名飞行员获得了可以媲美战略轰炸机的活动空间。苏一34视野宽阔的座舱也为两名飞行员带来了很好的观察条件,而且苏霍伊设计局的设计师为了提高长时间执行任务的舒适性,利用座舱空间安装了战术飞机上前所未有的厕所和食品加热装置。驾驶苏一34的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可站立、活动、进食和交替进行休息,该机在进行空中加油时的续航时间理论上只受到不能补充的滑油等因素的影响。
苏一27IB/34战斗轰炸机采用了与苏一27M/35战斗机类似的三翼面布局,但是其前机身边条处增加的前翼除了改善飞机升力特性之外,在整体气动设计上还具备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效果。首先,苏一34的前置机翼可以通过自动调节来降低飞机在低空高速飞行时的气流扰动影响,改善飞行员的舒适性。另外一个作用则是通过前翼在气动上所提供的升力,来平衡改进后飞机前机身重量出现的变化。苏一34的前翼是作为一种气动改善和整体配平措施,与苏一27M/35战斗机利用前翼提供高机动性在使用目的上存在很大差别。同样的设计特点却体现出截然不同的使用效果,其根源就在于飞机本身的技术条件和战术使用要求上的不同。
与以机动性优异著称的苏一27系列空中优势战斗机不同,苏一34的机动飞行性能并不适合用来执行对空作战任务。苏一27战斗机的基本型苏一27S的使用空重为16.5吨,具备多用途作战能力的苏一30MK的使用空重已经超过18吨,而苏一34的基本重量达到了23-3吨。苏一34结构重量的大幅度增加和更改前机身设计所增加的阻力,对飞行性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飞机本身的机翼面积和
发动机推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所以,苏一34虽然空有与苏一27战斗机类似的气动设计,但是改进所带来的整机推重比不足和单位面积机翼载荷过大的问题,却使其机动性却远达不到与战斗机进行空战的要求。
为了加强自卫能力,苏霍伊设计局还为苏一34战斗轰炸机安装了后视雷达和具有越肩后射能力的R一73空空导弹,为后半球空间进行一定的防御。这些设备起到的作用与图一22M轰炸机装备的尾部航炮是一样的。最初苏一27IB原型机的尾锥还是与苏一27UB相同的标准结构,而苏一34尾锥的体积因为需要安装后视雷达而大幅度增加。加大尾锥的改进除了提供装载后视雷达所需要的空间外,增加尾锥的体积和重量还可以平衡改进后的前机身所增加的重量,保证重心与焦点的相对位置处在对飞行控制比较有利的范围之内。
苏一34前机身和中央翼部分增加的体积也明显提高了机体内部的有效空间,增加了30%左右,机内最大载油量也由苏一27S的9.4吨提高到了12.1吨,并且还可以挂载最大7.200吨的副油箱。苏一34利用增加的载油量使其在高空飞行时的最大航程达到4000公里(机身内部燃料),完全能够保证在标准载弹量的条件下获得超常的作战半径。以苏霍伊设计局透露的消息和数据进行估算,苏一34在只使用机内燃料和外挂4000公斤有效载荷时,执行全程低空(低一低一低)作战剖面的作战半径为600公里,使用外挂油箱的同条件作战半径可以提高到1130公里。如果按照冷战期间苏联空中力量在欧洲的部署情况来看,较大的低空突防作战半径完全可以保证苏一34以全程低空突防的方式打击几乎整个西欧的北约重要目标。
苏一34在低空突防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地面防空武器的攻击,为此在前机身、发动机舱和飞机重要部位都加装了装甲防护,尤其是驾驶舱部分更是用最大厚度达17毫米的钛合金装甲板组成了一个盆形装甲防护区,全部防护装甲的重量达到了惊人的1480公斤。按照目前能够获得的数据资料对苏一34进行分析,该机在尺寸与苏一27/30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空重、正常起飞重量和最大起飞重量都有非常明显的增加,甚至比之苏一30MK多用途战斗机的增加幅度也是非常明显。但是,苏一34在发动机推力和机翼面积上相对苏一30MK并没有改进,由此也使其在推重比和机翼载荷指标上受到了比较明显的影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爬升率、加速性和水平盘旋等性能指标大幅降低。
苏一34的固定武器为一门30毫米GSh一30—1航炮,全机还拥有可以挂载最大8000公斤载荷的12个外挂点。苏一34能够挂载俄罗斯空军目前装备和研制中的全部战术攻击武器,包括“宝石”、Kh一41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Kh一31超音速反舰/反辐射导弹、Kh一35反舰导弹、Kh一65巡航导弹、Kh一29/59战术空面导弹,KAB一500/1500电视/激光制导炸弹和各种常规炸弹、 火箭,对地对海攻击能力非常可观。苏一34依靠较好的飞行性能、完善的机载设备和强大的机载武器,在总体性能上基本满足了俄罗斯空军对战斗轰炸机的技战术指标要求。
苏一34的发展对于俄罗斯空军来说是一个久拖不决的项目,自从第一架苏一271B原型机在1990年试飞开始,俄罗斯空军就多次宣布苏一34即将服役的消息。但是关于苏一34开始服役的一次次宣布,最后带来的却都是失望。不过,苏霍伊设计局近年大规模对外宣传和推广苏一32/34的行动,确实造成了一种表面的繁荣。虽然俄罗斯政府和空军不停地为苏一34战斗轰炸机进行宣传,而且也始终宣称将要用该机来取代苏一24甚至图一22M,但是其要真正成为俄军的主力战机却需要面对很多的困难和考验。
苏一34是俄罗斯空军即将装备的重型战斗轰炸机,而苏一30MKN是俄罗斯当红的多用途战斗机,这两型战机同样是在苏一27UB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来,在各方面都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如果对苏一34和苏一30MK的数据指标和基本战术使用条件进行比较,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前者所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局限。
战斗轰炸机和多用途战斗机都是可以用来执行纵深对地攻击仟务的现代化战机。由于作战环境非常严酷和危险,现代化攻击机在执行作战任务时必须拥有完善的导航和搜索设备、具备较高的突防和生存能力、可以执行多种作战任务和使用精确制导武器进行远距离攻击能力。通过对这几个要求进行的分析,就可以将苏一34与苏一30MK的整体使用效果进行比较。
苏一34和苏一30MK都拥有性能完善的雷达和电子作战系统,同样拥有由无线电/惯性/全球定位装置组成的综合导航系统,都可以保证对纵深敌方要害目标进行攻击的需要。不过,拥有更大的内部空间和后视雷达的苏一34在电子设备整体性能上要略超过苏一30MK。苏一34本身在设计上就是强化低空高速突防能力的战斗轰炸机,机体加装的防护装甲也使其在低空飞行时可以抵抗一定的火力杀伤,所采用的“突风抑制”系统还能够提高突防过程中的飞行稳定性。从这些方面来看,苏一34在突防能力上也比苏一30MK占有一定优势。苏一34和苏一30MK的最大载弹量都为8000公斤,但是因为苏一34的内部载油量比苏一30MK要高约25%。因此,在载有同样弹药的作战半径比较上,苏一34也有优势。
苏一34在雷达和电子设备、作战半径、装甲防护和突防能力上都要超过苏一30MK,对地攻击能力更强。但是,执行纵身攻击任务的攻击机在作战过程中很容易与敌方战斗机遭遇,而担负护航任务的战斗机却因为与突防方式的不同而很难全程对攻击机编队进行掩护。战斗机掩护所存在的局限性要求攻击机本身应该具有一定自卫空战的能力,一旦在受到敌方战斗机拦截又无法及时得到己方战斗机掩护的情况下,具备对空作战能力的攻击机可以担负起随队护航掩护的作用。庞大笨重的苏一34基本上不具备驱逐敌方战斗机的对空防御能力,仅能够进行被动的单机防御,一旦被现代化战斗机咬住很难依靠本身的飞行能力脱离。苏一30MK多用途战斗机本身则拥有很强的对空作战能力,在作战中不但可以执行对纵深目标的空中打击任务,而且还能够担负远程护航、防空拦截和空中优势的作战任务。多用途战斗机可以根据作战情况的发展而适时担负起攻击和防御任务,在使用灵活性和装备效率上要比单纯的战斗轰炸机有明显优势。因此,如果要是从整体战斗力来比较苏一30MK和苏一34,则能够发现前者无论是在战术使用上还是在整体装备使用效率上都比后者更有优势。
低空高速飞行是战争中普遍采用的突防战术,在常规目视条件操纵飞机进行低空长时间突防飞行,那么目视观察条件更好的并列双座布局自然要比串座布局有优势。但是,现代化 超音速战斗机突防飞行的高度普遍只有60-300米,而飞行速度则可以达到900~1100公里/时,在地形相对复杂的情况下已经很难依靠人力进行飞行控制。F一111、“狂风”IDS和苏一24都装备有适合低空飞行的地形跟踪雷达,而F一15E这类多用途战斗机还可以依靠低空导航吊舱来提供自动地形跟随(回避)飞行能力,飞行员个人的判断在高速低空飞行时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飞机操纵的需要。现代化攻击机已经将绝大部分低空飞行时的导航和目标瞄准工作交由机载航空电子设备来完成,而飞行员在飞行时观察仪表和显示器的时间甚至比对外观察的时间还要多。由此所带来的影响就是飞行员目视观察的重要性有所下降,而并列双座布局相对串列双座布局的观察条件优势也基本消失,反倒是前者对飞机气动的影响更加凸显出来。串列双座布局所具有的飞行性能好、改装难度小和整体设计均衡的优势,随着现代作战飞机航空电子设备和机载武器系统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内外已经不再发展新的并列双座布局战术飞机,而带有宽阔前机身的苏一34也可以被看成是新一代战术攻击机中的一个异类。
中国空军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轰一7型超音速轰炸机的时候,曾经根据与苏一24类似的提高飞行员观察条件的要求而提出并列双座设计。但是,因为中国当时的航空技术和机载设备水平根本无法满足空军的要求,并列双座的布局方案最终因为技术难度过大而放弃,以海军要求的串列双座布局为基础的轰一7方案最后发展成了现在的JH一7。JH一7虽然与空军早期要求的并列双座布局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因为航空技术的发展使串列双座布局的战斗轰炸机在综合性能上完全达到和超过了并列双座飞机,所以中国空军现在也开始接受采用JH一7改进型作为重要的战术打击力量。
采用并列双座设计的几种战斗轰炸机的机动飞行性能都较差,虽然F-111、苏一24在很多性能指标上与当时的战斗机不相上下,但是庞大笨重的机体和整机推重比不足的问题,使这类飞机无论是在超视距攻击时的占位还是在格斗空战中,都无法与同时期的战斗机相抗衡。苏一34战斗轰炸机虽然脱胎与高机动的苏一27UB战斗机,不过改进设计所增加的结构重量、阻力和降低的推重比,使苏一34徒具优良气动设计却没有获得与之相适应的机动性能。
苏一34为了满足俄罗斯空军所提出的技术要求,在设计和性能指标上付出了很大代价,尤其是格斗空战能力的基本消失对于该机来说是个致命的缺陷。苏一34作为一种专用战斗轰炸机,如果能够真正按照计划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投产服役,那么必然将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威力的对地攻击机。但是,苏一34从苏一27IB开始的气动设计就没有大的改变,现在应用的仍然是20年前的技术,这就使其在总体结构、气动设计水平和作战性能上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
与苏一34形成对比的是,俄罗斯海军新发展的苏一33UB舰载教练/战斗机也是苏一27系列中较新的改进型。该机在设计中应用了较多的先进技术,设计要求也更加科学和合理。这就使同样采用并列双座设计的苏一33UB能够保持与苏一33基本相同的结构重量。苏一33UB改进后的机翼展弦比达到了3.54米(苏一34为3.48米),机翼面积也增加到了71.4平方米。新的机翼设计保证了苏一33UB即使在增加部分重量时也可以保证较低的机翼载荷。合理的设计使苏一33UB具备了7000公斤的最大外挂载荷,如果取消为舰载设计的机翼折叠系统,完全可以将外挂载荷提高N8000公斤。而且很重要的是,苏一33UB在性能上还保持了与苏一33战斗机基本相同的对空作战能力。除了在航程和外挂载荷上略低于苏一34之外,苏一33UB在其他各方面的性能指标完全达到或者超过了前者。通过两者比较就可以看出,利用不同时期的航空技术在飞机性能上所获得的改善会有多大的不同。
苏一34的作战使用和在俄罗斯空军中的地位一直受到更加经济和通用性更好的多用途战斗机的竞争,苏一27SM和苏一27UBM都是其竞争对手。但是,只要俄罗斯空军没有下定用多用途战斗机取代战斗轰炸机的决心,仍然需要为苏一24寻找一种性能更加先进完善的后继型号,那么苏一34对于俄罗斯空军仍然具有一定的装备价值。不过,对于从苏一27IB首飞到现在已经超过15年的苏一34来说,时间已经成为了能够决定其命运的关键因素。如果不能很快投入服役,那么苏一30MK和苏一33UB这类多用途战斗机将很可能从根本上动摇苏一34在俄罗斯空军中的地位。深度剖析——对苏-24/34战斗轰炸机的思考苏一24是目前世界上较为著名的战斗轰炸机,不但在冷战期间一直是高悬在北约军事集团头顶的利刃,直到现在也是俄罗斯空中力量的重要打击手段。该机在车臣内战中担负了繁重的对地打击、侦察和电子对抗任务,2005年中俄联合
军事演习中也是俄罗斯空军战术攻击的主力。苏一24是与美国空军的F—111系列战斗轰炸机相当的机型。在美国空军将F一111退役之后,苏一24就成为了世界上现役战斗轰炸机中唯一一种基本没有对空作战能力的型号。
苏一24、“狂风”IDS与JH一7虽然都属于战斗轰炸机,但是后两者在设计上都在对空作战和对地攻击能力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平衡。“狂风”IDS与JH一7都拥有比较完善的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以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并且还具备不逊于第二代战斗机的机动飞行性能,甚至在面对第二代战斗机时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对抗。而苏一24在飞行性能上根本无法与目前现役的战斗机进行作战,几乎没有在被战斗机攻击中成功逃脱的机会。如果说“狂风”IDS和JH一7还可以在缺乏战斗机掩护的情况下执行突防作战,那么苏一24一旦脱离了战斗机的掩护就将很难面对敌方建立的战斗机拦截线。
苏一24战斗轰炸机在综合性能上与现代化的多用途战斗机存在很大差距,但在俄罗斯空军中目前还保持相当的服役规模。这并不是因为该机在性能和战术使用上有什么特殊优势,完全是因为俄罗斯空军还拿不出可以取代该机的新型飞机。苏联空军在开发新一代战斗轰炸机时,所提出的战术指标需求几乎完全按照苏一24标准来进行,仍然强调在全天候条件下进行低空高速突防的能力,仍然是以部分放弃对空作战能力来换得最强的对地攻击性能。
苏一27IB在 航空母舰上的那次低空通场一度为该机上舰带来了遐想的空间,但是对目前苏一34的技术状态和基本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看出,其几乎不存在发展成舰载机的可能。苏一34的空重和正常起飞重量比之苏一33有明显增加,采用跃升甲板起飞方式的俄罗斯航空母舰对推重比和气动性能更好的苏一33都存在很多限制条件,仅正常起飞重量就超过苏一33和F—14最大起飞重量的苏一34,则根本不存在跃升起飞的可能。苏一27上采用的细长尾锥是该家族系列机型的共同特点,其在航空母舰上起飞时很容易擦撞甲板。苏一33为了适应在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需要缩短了尾锥长度,而苏一34为了配平需要和安装后视雷达却采用了一个直径和长度要远远大于苏一27的尾锥。可以说苏一34在设计上根本就没有考虑到作为舰载机使用,而苏一33UB的出现更是证明了前者纯粹陆基作战飞机的身份。
在原苏联空军装备中,与“狂风”IDS和JH一7类似的机型是米格一27和苏一17,开发苏一24和苏一34就是要得到一种可以突破北约防空系统的专用对地攻击机。但是,在苏一17和米格一27退役后,俄空军对地攻击机部队只剩下数量有限的苏一24战斗轰炸机和苏一25攻击机。即使不考虑装备完好率的因素影响,现在俄罗斯空军作战飞机中也只有不到30%是对地攻击机。缺乏对地攻击能力对于将地面支援作为重要战术任务的俄罗斯空军,影响是致命的。当俄罗斯空军装备的苏一24已经无法继续满足现代化战争的需要,为其发展新的高性能替代型号则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而苏一34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还能够保持基本的发展速度,也可以说是这个因素的直接后果。
俄罗斯航空工业已经开发了多种具有较强对地攻击能力的现代化战斗机,但是俄罗斯空军却缺乏批量装备这些新型飞机的经济条件。苏一30MK多用途战斗机在综合性能上完全可以替代苏一24,但是因为俄罗斯空军有限的经济条件使该机发展型完全用于出口。苏一34的开发同样受到了经济困境的影响,俄罗斯不但在研制该机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经费紧张所带来的延误和技术问题,而且就算最终达到了技术成熟并大规模生产条件之后,俄空军所能够获得的装备经费也很难批量采购和使用这种价格高昂的机型。因此,采用苏一34来取代苏一24是非常困难的,同时俄罗斯空军因为机队规模的缩小使其更加重视多用途飞机的使用,进而也会影响用途单一却需要消耗大量使用和维护费用的苏一34的装备前景。
俄罗斯空军迫切需要获得新的对地攻击机以恢复战术空中支援能力,目前有两个选择,其一是集中经费完成苏一34的发展工作,以该机代替目前装备的苏一24并以现役的苏一27S/SM对其进行空中掩护。其二是以苏一30MK多用途战斗机为基础,发展满足俄罗斯空军装备需要的改进型,并利用这些技术改进服役中的苏一27S/UB战斗机,建立起一个有较高通用性的多用途战斗机力量。
根据目前俄罗斯空军装备发展的情况来看,其对苏一34的需求迫切程度已经明显下降。按照最近宣布的苏一34预计采购计划,俄罗斯空军每年只能得到6~10架苏一34战斗轰炸机,即使按照预期中最高的标准连续采购10年也只有100架左右能够投入服役。这样的装备数量别说取代现役的数百架苏一24战斗轰炸机,就是建立起可以保证最基本作战使用的规模也是远远不够的。俄罗斯空军现役和封存的苏一27S/UB战斗机数量较大,这些飞机的技术状态还是以对空作战为主。对现役技术条件较好的飞机进行改进来满足对新装备的需求,是俄罗斯空军在有限经济条件下迅速提高战斗力的最佳手段。不过,现役飞机的改进所需大量资金必然占用新装备的采购费用,苏一34作为高性能对地攻击机在设计上是成功的,但是俄罗斯空军很难承受其高昂的采购和维护费用。因此,已经几次宣布投产服役苏一34的后续发展仍然存在很多变数。
现在俄罗斯国家安全已经基本上依靠核武器来维持,其空军战斗机部队连执行国土防空任务也有不能胜任之虑,在整体技术水平和装备规模上都很难完成为苏一34护航的任务。因此,俄罗斯空军即使装备了苏一34,也很难用其完成原本设计中对北约纵深目标进行攻击的要求。
路向何方——对战斗轰炸机发展的反思
上世纪60年代开始风行的低空高速突防作战,是因为60年代所装备的防空预警雷达和防空导弹都存在低空盲区,战斗机也缺乏对低空飞行目标搜索攻击能力,这就给了攻击机依靠掠地高速飞行来规避当时大多数防空导弹和战斗机的条件。这也是60~80年代设计的攻击机甚至是轰炸机都非常重视低空高速突防的原因。然而,突防与防空之间的矛盾和较量永远不会停止。突防战术的流行促进了对低空目标搜索和打击手段的发展,以“罗兰”、“响尾蛇”、“轻剑”、SA_8、SA一9、SA一13为代表的一系列低空防空导弹的发展,以及具备有较强下视攻击能力的战斗机的大规模装备,尤其是空中预警机的大规模应用对低空雷达探测盲区的弥补,都使低空不再是攻击机突防作战可以依靠的安全区。
攻击机低空突防的危险性随着防空武器和探测系统的发展而不断增强,防空系统杀伤密度和作战范围的扩大也迫使攻击机不断增加发起攻击的距离。先进的精确制导武器和战术导弹赋予了攻击机防区外攻击的能力,而不再需要冒险突破到目标附近。这使得攻击机在作战中更多依靠先进的武器和电子设备来保证攻击作战效果,低空高速突防的重要性在现代化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也随之下降。美国空军在近年来所参加的局部战争中,已经将攻击机的作战高度集中到6000米以上,而俄罗斯为苏一30MK多用途战斗机所配备的战术导弹也可以满足在目标防空区外攻击的要求。这种情况就使苏一24/34为低空长时间高速突防所进行的并列双座设计实用性在很大程度上有所降低。
美国、西欧国家和苏联最早开发并装备了专用的战斗轰炸机,F一111和A一6都是采用并列双座设计的重型攻击机。但是,美国空军装备体系经过长时间的持续调整之后,现在已经基本上放弃了战斗轰炸机这个机型的发展,F—111和A一6已经完全退出了装备序列,取而代之的F一15E和F/A一18E/F都是多用途战斗机。在欧洲,EF2000战斗机也开始取代“狂风”战斗轰炸机。根据国外航空装备发展的情况和目前可以判断的趋势来看,战斗轰炸机这个机种的实用价值随着多用途战斗机的发展而迅速下降,近20年来新开发的战斗轰炸机只有中国JH一7和俄罗斯苏一34。中国开发JH一7是为了填补装备空白和为空军建立起基本的纵深战术打击能力,俄罗斯发展苏一34则是按照苏联空军作战思想来发展苏一24的后继型战斗轰炸机。通过俄罗斯在开发以苏一27为基础的一系列改进型工作情况来看,苏一34战斗轰炸机的开发进度明显比苏一30MK多用途战斗机慢。虽然苏一30MK系列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出口需要,但是通过国际市场上对多用途战斗机需求的情况,也可以看出多用途战斗机对现代化空军的吸引力远远的超过了同规格的战斗轰炸机。
俄罗斯苏霍伊航空生产联合体在2006年9月宣布,苏一34战斗轰炸机的飞行验证和系统试验工作已经进入到最后的收尾阶段。俄罗斯空军计划将在2006年底之前装备2架预生产型苏一34,从2007年开始由新西伯利亚契卡罗夫航空生产联合体进行该机的批量生产。预计苏一34的生产系统在俄罗斯空军采购经费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每年将交付6至10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