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8日星期三

《兵器知识》2月雷强专访扫描

 


 


 


 


 


 



歼-10首飞试飞员雷强

  兵器知识2007.02
  本刊特约记者/刘泉 洁清

  2006年12月29,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一则消息,犹如丢出一枚重磅炸弹: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歼-10战机,终于揭开神秘面纱,走进众人的视线。这种被誉为我国航空工业里程碑的新型战机,凝聚着太多人的期冀!
  在成都一家酒馆,歼-10战机的首飞试飞员雷强,在战友的祝贺声里,开怀畅饮,喜极而泣。为了这一天,他等了十年的光阴。这一天,让他真正从幕后走向前台!
  在人民空军的鹰阵里,雷强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参与完成100多项重大科研试飞项目,取得40多项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战斗机试飞史上多项空白;他是全军第一个三角翼飞机、K-8教练机尾旋的首席试飞员和教员,带教过20多个国家近200名飞行员,驾驶过苏-27、苏-30、F-16等12个机种34个机型,经他试飞出厂的飞机可以装备6个航空兵团;他遭遇各类重大空中特情上百起,仅发动机空中意外停车就达40多次,次次化险为夷,挽救国家财产几十亿元……

◆空军司令员张廷发拿着入选试飞员名单,用笔在雷强的名字上画了一个圈,说:"他的父亲是搞飞行的,一家出了四个飞行员,他最适合干试飞。除了他,换下谁都行。"

  雷强是幸运的。伴随着飞机的轰鸣声,他呱呱落地。后来,这种轰鸣声在他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消失过。
  父亲是抗美援朝的飞行员,雷强刚记事时,常看到父亲身着飞行服,脚蹬飞行靴,腰里别着手枪,怪神气的。在雷强幼小的心里就萌生了一种愿望:长大后要当一名飞行员,像父亲一样开着飞机打鬼子!
  高中毕业那年,空军招飞。体检的前一天晚上,雷强因迷恋一本小说,熬了个通宵,第二天视力骤降,第一关被淘汰。带着无限的懊恼,雷强下乡了。繁重的体力活给了他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毅力。过了一年,空军招飞范围扩大到知青。这一次,雷强抓住了命运的手。
  在航校,雷强的飞行天分逐渐显露出来。飞完初教机,团里就想留他当教员,但他觉得只有飞歼击机才过瘾。飞完高教机,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选中了他。此时,南疆战火更浓,一股莫名的冲动撞击着他年轻的心:作为军人,就应该到战火中接受洗礼!按计划,那一批毕业学员要全部分配到北方部队。他找到时任空军第二航空学校校长的父亲。父亲沉思良久,说:"你去吧。"就这样,雷强成了同期学员中唯一分配到前线作战部队的人。此后几年,雷强把空军规定的全部科目提前飞完,达到"四种气象"作战水平,
并参加了拦截一架投诚飞机以及拦截入侵我国领空敌机的战斗。
  1982年,"试飞英雄"王昂、滑俊的英雄事迹,在大江南北广为传诵。"试飞员"这个字眼把雷强的双眼灼得闪闪发亮。驾驶最新型飞机,挑战未知领域,这不正是自己一直追逐的那个梦吗?然而,怎样成为试飞员?他无法得知,也无人作答。那段时间,雷强把内心的躁动和郁闷"发泄"到飞机上,在飞行上用功,很快成为全师响当当的全天候飞行员。战友跟他开玩笑:"你飞到这个地步,还能飞出什么‘花’来?"雷强说:"假如让我当试飞员,说不定行。"
  机遇似乎特别垂青这个24岁的小伙。
  1983年,航空工业部和空军联合选拔试飞员。师领导留了点"私心",第一次没有报他。但首批推荐的飞行员被全部淘汰,考核组杀了个"回马枪",直接找到雷强。恰巧,空军司令部要一名飞行训练参谋,也看上雷强。师领导告诉他,空军要求各建制团配备一名30岁以下的领导干部,如果不走,就是首选。站在人生三叉路口,他不知该如何选择。父亲得知后定夺:"留在团里。"可试飞员入选名单已经报到空军。于是,父亲找到空军政委高厚良。高政委放下电话,来到司令员张廷发的办公室。拿着试飞员入选名单,张司令员用笔在雷强的名字上画了一个圈:"他的父亲是搞飞行的,一家出了4个飞行员,我知道这小子飞得不错,他最适合干试飞。除了他,换下谁都行。"
  试飞,是在与死神的较量中获得飞机极限数据,为出厂定型提供权威依据。一次,雷强跟随大队长参加武器加载试验。发射导弹时,4名老试飞员全部发生空中停车。外方专家摇了摇头:"你们的飞机太轻,挂载不了这种武器。"年轻气盛的雷强提出试一试。飞机爬升到指定高度,雷强调整好飞机状态,摁下发射按钮。"轰"的一声巨响,发动机并没有停车,他乐开了花。没想到一落地,专家说:"打的不咋样。"接过飞行轨迹,只见上面是一条不规则的波浪线,远没有达到平飞发射的要求。一名优秀飞行员,却成了一名不合格的试飞员。
  打那以后,只要和飞机有关的,雷强认真去学;只要和试飞有联系的,认真钻研;只要不懂的,想方设法弄明白。几年的功夫,飞机上所有零部件在什么位置,有什么作用,都难不倒他;试飞方面的问题,难不住他;一些高难科目别人飞不了,他也能飞。
  一天,某型歼击机的极限值连续飞了16个起落,还是达不到要求。厂方急了:一个架次就要耗费]5万,再大的家当也折腾不起啊。轮到雷强,他一个起落就飞出了全部数据。从此,厂方决定把最难的科目都留给雷强。有人认定雷强是个飞行天才。其实,天才不过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从走进试飞大队那天起,他就没有节假日概念,业余时间全部用在学习上。为了熟悉飞行地标,他将半个球场大的飞行地图铺在操场上,每天头顶烈日,趴在上面仔细摘录背记。
  一次例行飞行,气象突变,机场上空乌云笼罩,指挥员要求飞机立即返场。数架战机像低空盘旋的燕子,就是找不到归巢,望着头顶呼啸的战鹰,大家手心沁出了一把汗。按理,油量最少的优先落地。4架战机中,雷强的油量不足战友们一半,他选择最后一个落地,把机会留给其他战友。一个非常漂亮接地动作,飞机轻盈地停在跑道正中央。雷强并没有陶醉在赞许声中,他知道,试飞生涯才刚刚拉开序幕,连台的好戏,还在后头。

◆外方教官问:"你是干什么的?"雷强回答:"试飞员。"对方即刻笑了:"你们的飞机都是仿制的,有试飞员吗?……你怕不怕死?"雷强说:"那要看干什么。比如来飞尾旋,我就不怕!"

  三角翼飞机失速尾旋,是世界试飞领域公认的"死亡禁地"。当飞机在空中失去速度,呈螺旋状加速度下坠的一瞬间,飞行员稍微操纵不当,就很难逃脱"死亡陷阱"。仅美国和俄罗斯在失速尾旋项目的试飞中,就损失过几十架飞机,数十名试飞员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由于我国从来没有人尝试涉足这片"禁地",这一检验飞机极限性能最有效手段的特大风险科目,始终处于"空白",所有新机种出厂定型时,不得不留下这个"尾巴",严重制约着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和部队战斗力水平。
  为追逐世界航空工业的发展浪潮,1993年,雷强作为我国首次选派的试飞员,被派往某国际试飞员学院学飞三角翼失速尾旋。
  刚进校门,外方试飞教官问:"你是干什么的?"雷强认真回答:"试飞员。"对方当即笑了:"中国有试飞员吗?你们的飞机都是仿制的,要试飞员干什么?"看到教官傲慢的表情,雷强肺都气炸了。带飞前,国际试飞元学院院长召见,一见面就问:"你怕不怕死?"雷强回答:"人都有怕死的一面,但要看干什么。比如这次我来学飞尾旋,就不怕。"
  国际试飞员通用标准有5个级别,顶级试飞员才能飞失速尾旋这个最高风险科目,并且要经过非常严格系统的培训。回想起白天蒙受的羞辱,雷强感慨万端:一个国家,如果国防力量不够强大,不仅被人看不起,还会挨打。这既是一个民族的悲剧,也是这个国家军人的耻辱!
  他憋足一股劲,学完了规定的所有课程,在飞完米格-21正尾旋、倒飞尾旋100多次后,雷强发现教科书上规定的负尾旋不能超过3圈,并不是极限值,还可以增加到4圈,并恳请试一试。望着这个并不起眼的小个子中国军人,试飞教官愕然,这是一个连国际资深试飞员也不敢轻易涉足的"禁地"。倔强的雷强说服了教官,学院院长破例特许让他试试,也想借机调教他一回。按该国的规定,雷强留下一纸"生死状"后,在一名试飞教官的陪同下跨入座舱,驾机直冲万米高空。一连串熟练的动作后,飞机缓慢下沉,进入加速滚转,发动机发出刺耳的怪叫,随着滚转的速度加剧,转速表骤然降到零,发动机停车。此时,飞机以4秒钟一圈,一圈600米的速度滚转下坠,雷强闯进了"鬼门关"。他默数着:1圈,2圈,3圈……,飞机像陀螺一样越转越快,教官大惊失色:"雷,危险,改出、改出!"。雷强似乎没听见,操纵着飞机直至进入4圈,才改出"倒飞"状态。一个破天荒的记录被中国军人打破!
  雷强并未因此满足,决心向更高的领域冲击,还掌握了外方教官不肯带教、国外试飞员不敢飞的小速度斤斗、跃升侧转等一系列高难科目。结业前,国际试飞员学院院长为雷强颁发了国际试飞员资格证书,伸出大拇指说:"雷,你能把飞机飞得跟玩具一样,太棒了,中国试飞员是一流的。"
  后来,雷强成了该国试飞员学院的"座上客",多次驾驶苏-27和苏-30等先进战机。他把苏-27失速尾旋、尾冲飞了172次,并打破了教科书上的"禁令":将规定的不能超过4圈的失速尾旋飞到了6圈,一连将世界公认的高难度"眼镜蛇机动"飞了44遍,成为我国试飞员中深谙这个"秘诀"的第一人。

◆雷强把"带病"飞机开回地面,专家组却没发现任何问题。总设计师说:"我拿脑袋担保,绝对不会再发生停车。"飞机爬升万米高空,"嘭嘭"两声,死神再次露出狰狞的面孔。

  1993年的一天,雷强驾驶某新型战机改装试飞,刚爬到万米高空,发动机突然停车!失去动力的飞机像铅块一样以每秒30-40米的速度下坠,翼下是海拔5000米的茫茫雪山,如果启动不成功,两三分钟后,飞机就会被群山吞噬,即使跳伞,生还的可能也是微乎其微。雷强控制好飞机状态,重新启动按钮。随着轰鸣声渐起,发动机开车!雷强丝毫不敢大意,将油门收到最小,平稳滑出山区,有惊无险地落到跑道上。
  专家组立即对发动机进行检查,结论是没有任何问题。雷强断定:"发动机肯定有故障。"总设计师说:"我拿脑袋担保,你上天后肯定不会停车。"雷强无奈,只好再冒一次风险,让故障现象重现。这次,雷强多了个心眼,没有往山区飞。发动机爬升到一定高度,又一次停车!发动机拉回工厂试验,进行一些技术改动后,总设计师又找到雷强,满有把握地说:"我拿脑袋担保,这次绝对不会再停车。"雷强清楚,此时如果打退堂鼓,这种机型的飞机将永远无法出厂,受损的将是部队战斗力。
  飞机刚到1.5倍音速,又是"嘭嘭"两声巨响,发动机骤然停车。这回飞机可不像前两次那么温顺,像一头被激怒了的疯牛,左突右奔,横冲直撞,抛上抛下。雷强双手紧握驾驶杆,用力蹬舵,身体随飞机颠簸剧烈颤动,数秒种的奋力搏击,才把它降服。落地后,他发现飞行头盔上的漆蹭满了座舱两侧,后背上也磨出了一道道血痕。厂家确认故障后,很快查明原因,为该型战机装备部队扫除了"拦路虎"。
  空军一位首长得知后,开玩笑说:"雷强。你可是个连阎王爷都不要的人啊。"的确,在22年的试飞生涯里,雷强遇到各种空中重大险情上百起,仅空中发动机意外停车就40多次。每个特情的背后,都有一个惊心动魄的壮举。我们无法翔实记录每一次特情,只能摄取其中的几个片断。
  1995年6月,雷强驾驶某歼击机高空试飞。他打开加力,飞机呼啸着直冲15000米高空。雷强发现飞机推力突然下降,燃油消耗很快。他立即关掉加力,把机头对准机场,力图以最短时间返航。几分钟后,飞机拖着一缕黑烟呼啸而来。落地时,后机身已经被严重烧变形。
  2003年11月,某新型战机攻角和过载传感器同时故障。这种电传飞机一旦"死机",根本无法操纵。听到指挥员连续发出的跳伞命令,雷强并不甘心:就是摔掉,也要拣个明白。他尽量保持飞行高度,拿出最后一招,将飞机转入备份状态,竟然一次落地成功。设计人员说:"你的胆真大,在航空试飞史上,还没有哪个人敢飞这种故障的电传飞机!"
  2005年,雷强带教一名试飞员飞大马赫数。飞机油量告警时,前舱试飞员并没有觉察到,一个劲地加力往前飞。雷强大喊:"关加力、关加力!"结果无线电中断,前舱丝毫没有反应。雷强一边使劲拍打油门手柄,一边不停地晃动驾驶杆,情急之下,他迅速切断前后舱联动卡,发动机骤然停车,他立即重新启动。落地后,飞机油量仅剩100多升,如果继续加力飞行,用不了30秒,这架国产唯一的新型双座科研"种机"将化为灰烬。
  100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雷强看来,家常便饭,不足挂齿。去年笔者见到雷强时,他在一周前刚经历过一次险情-在驾驶"枭龙"战机接地时,飞机的前轮都跑掉了,飞出300多米远。对此,他却只字未提。航空工业部门的专家告诉我们,雷强每次处理重大特情,总是把握得恰到好处,几近完美,不仅能飞出飞机的性能品质,还能带回第一手珍贵数据,帮助设计人员向前迈进一大步。

◆万众瞩目之下,雷强庄重地走向歼-10战机,政委给他把了一下脉:150!跨进座舱,一股强烈的念头萌生:就是缺胳膊少腿,也要把飞机弄回来!

  那年草长莺飞的一个日子,是雷强有生以来最铭心刻骨的一次特殊飞行。作为首席试飞小组的首飞试飞员,他要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国产现代化新型战机-歼-10飞上蓝天。这惊天一飞,在我国航空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将掀开我国航空工业崭新篇章!
  从80年代初立项,到科研样机的诞生,十几年时间,全国300多家科研院所为它集智攻关,通力协作,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为它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多少黑发人熬成白发人,多少人甘当幕后英雄。
  这是一架"脱胎换骨"的新型电传战机,从设计思想到技战性能,有别于以往任何一架传统机械战机。静稳定飞机和静不稳定飞机好比三轮车和自行车,前者好控制,但不灵活;后者机动性好,但对计算机依赖性强,一旦计算机不工作,飞机就像空中飘零的落叶,人为无法操纵。国外首飞电传飞机,通行的做法是加载重量,使其变成传统的静稳定飞机,待试飞员完全熟练后再改回来。据了解,在科研试飞中,国外所有电传飞机都发生过坠毁事故。直接试飞静不稳定飞机,在世界航空史上绝无仅有。况且,国外研制生产先进战机,采用新品率通常只有百分之二三十,而这架新型战机承载着60%以上的高新技术。直接试飞新品率这么高的飞机,世界上也没有先例。
  起先,设计人员也想按国际惯例,给飞机加装配重。总设计师征求意见时,雷强说:"我个人安危算不了什么,但如果改成静稳定飞机,还得重新设计,周期至少半年,我们不能跟在人家后头,也等不起。"试飞前,雷强已经在模拟器上不知练习了多少遍,在地面滑跑了数百次,但它到底能不能飞起来,谁心里都没有底。
  这天,400多名国家部委、航空工业部门以及军队领导,上千名参与研制的科研人员,将整个机场指挥中心和塔台挤得满满的。从上午9点一直等到下午16点,气候条件勉强达到首飞要求。
  指挥员把雷强拉到一边,问:"雷子,能不能飞?"历经上百次重大险情,一路从雷阵里走出来的雷强,这一次似乎有些迟疑。他说:"天气不算差,还是飞吧。"指挥员接着问:"你确实有把握吗?"雷强沉默片刻,若有所思:从最初24人试飞小组成员,到9人首批试飞,从5人首席试飞,再到今天确定由自己首飞,多少天的苦练,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多少次的付出,不就是为了这一飞?他坚定地说:"飞!"
  从塔台到新型战机的距离有200多米,在无数双期待的目光中,雷强身穿特制的桔红色抗荷衣,昂首走向战机。200多米的行程,好像在穿越时空隧道,回想新型战机研制的漫漫历程,他感到,这一天来得实属不易,也来得太快了。从飞初教机到高教机,从飞亚音速到超音速,从飞国产机到F-16、苏-27、苏-30,20多年了,雷强觉得自己的梦想终将实现:飞上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最新型战机。他无法忘记外方教官轻视的眼光和傲慢口气,也无法忘记自己曾亲手用橡皮泥捏出飞机手柄、燃油和救生系统的日日夜夜,更无法忘记那些"老科研"故去时的殷殷嘱托和深切期待……
  注视着沉默的战机,雷强顿时热血奔涌。陪同他的大队政委,看到雷强满脸通红,像喝多了酒一样,关切地问:"要不要量量血压?"雷强没有吱声。政委一把抓过他的手,脉搏竟然跳到150!他太了解这个"老搭档"了,默默地扶他走上悬梯。雷强跨进座舱,一扭头,发现试飞局局长脸上挂满了泪水。从事试飞这么多年,雷强经历过多少惊心动魄的时刻,但这还是头一回有人在他飞行前掉泪。"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一股悲壮气氛弥漫着整个机场,萦绕在每个人心头。关闭座舱盖,雷强一下子变得非常镇定,一个念头顿生:"今天,就是缺胳膊断腿,我雷强也一定要把飞机给弄回来!"
  点火、滑出、加速、拉杆,飞机在快速滑跑中昂起头来,呼啸着冲向蓝天。20分钟内,雷强有条不紊地做完各种试验动作,看油量较多,请示再飞一圈。四圈之后,一个灵巧的下滑,战机宛若翩然起舞的芭蕾演员,收起舞姿,轻盈地落在了跑道正中央。一次划时代的首飞圆满地划上了句号。顿时,人们欢呼雀跃,激动地相互拥抱着、捶打着,任凭喜悦的泪水纵横。航空工业部副部长王昂跑过来,一把搂住雷强,动情地说:"我看了那么多次首飞,你是最棒的。"
  此后几年,雷强试飞新型战机近400架次,占整个新型的1/4,创造了科研试飞的超载落地、航电系统全国产化等十项记录,飞出了新型战机的优越性能和品质,还成功处置空中断电、发动机叶片打坏、环控系统故障等数十起重大特情。

◆"你们干的是工作,我干的是事业,工作只是谋个人生存,事业却是谋国家发展,搞试飞一分钱不给,我也干!"

  2006年6月,雷强已满48岁,到了歼击机试飞员的最高飞行年限。一些精明的航空公司老板找上门来,许以重金,请他出山。亲朋好友劝他:"你的前半辈子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现在该好好享受一下生活了。"雷强不屑一顾,一纸报告递上去,空军很快特许他飞到50岁。有人说,当兵30年,现在还是个大队长,如果到民航,不用担多大风险,一个月轻松2万,还有车有房。雷强也有一笔账:普通飞行员是用黄金堆出来的,试飞员就是用宝石垒成的,顶级试飞员是钻石铸就的。如果只算个人账,不算国家账;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这账越算越糊涂,越算越不平衡。
  广厦千间,七尺而眠,金钱万贯,一日三餐。这个在蓝天上驰骋了20多年的血性汉子,心地像蓝天一样明净,心胸像海洋一样宽阔。面对他人的不解,雷强说:"如果我想当官,我就不干试飞;如果想去挣钱,我早到民航了。只要我还能干试飞,我别无所求,决不后悔!"前些年,雷强的姐夫、妹夫相继转业到了民航系统。一次相聚,他们对雷强说:"看你拿钱不多,飞得还挺带劲。凭你的本事到民航,什么都不用愁。"雷强笑了笑:"你们干的是工作,我干的是事业,工作只是个人谋生存,事业却是为国家谋发展,搞试飞一分钱不给,我也干!"
  雷强爱飞行爱得痴迷、爱得浓烈。走进他的办公室,仿佛走进飞机世界,由他亲手设计制作的各种飞机模型,错落有致地摆放在茶几、书架和墙壁上;数百本飞行理论专著,被他翻了个遍,上面满是眉批注解;光他写下的读书笔记和飞行心得,就有近二十多本近60万字,摘录剪贴的航空资料多达数百万字。
  采访结束时,我们向这位叱咤蓝天,勇趟雷阵的勇士打探:"此生最自豪最遗憾的是什么?"他沉吟片刻:"我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亲身参与了我国第三代新型战机的设计、研制、定型和试飞任务,并亲手将它送到部队。如果说有遗憾,那就是我顶多只能再飞两年,岁月不饶人,装备催人急啊,我多想再飞艇飞50年!"

-End-


描述:图01 雷强试飞过的歼-7系列
图片:


描述:图02 蓝天承载着雷强一生的梦想。一型型新式飞机顺利装备部队,也将这种梦想延伸更远
图片:

描述:图03 雷强和外方飞行员
图片:

描述:图04 "枭龙"首飞成功后,身为总指挥的雷强和总经理罗荣怀难抑心中的喜悦;左上图为雷强向外国朋友介绍"枭龙"的性能,右上为雷强与"枭龙"首飞员王文江
图片:


描述:图05 雷强首飞歼-10
图片:


描述:图06 歼-10首飞成功结束后,机场一片沸腾.雷强也被鲜花所包围
图片:


描述:图07 雷强风采
图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